冷战期间,美国在与苏联的潜艇与反潜竞争中建立了强大的水下态势感知(UDA)能力。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建设强大的常规和核潜艇力量执行海上拒止作战和突袭敌地面目标等任务。为预警和限制对手的潜艇活动,美国在苏联周边及更广阔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关键水域建立了庞大的水声监听系统(SOSUS)。【1】以此为基础,美国及盟友还不断研发先进的水声和非水声手段,并大力发展相关平台装备,如海洋监测船和反潜巡逻机,在全球范围追逐苏联潜艇,防止后者突破大洋屏障。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水下态势感知系统因失去强敌而衰落。
随着中国海军崛起,美国正在印太地区重建冷战式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美国认为,中国海军经过三十年发展,已崛起为规模世界第一的海军力量,正承担必要时军事解决台湾问题和取代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影响力等多重使命,由第一岛链内的近海向外地积极展开活动,而潜艇是中国“海上野心”的探路者。【2】作为应对中国海军崛起努力的一部分,美国正以中国近海为重点,在印太海域重建、升级冷战式的综合水下监视系统(IUSS)。同时,一些旨在更有效支持美军全域作战的先进技术和情报流程也在被开发和应用于其中,以强化作战环境的联合情报准备(JIPOE)。
在中国近海:进攻性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
与对付苏联类似,美国致力于在中国近海获得可靠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以支持进攻性威慑。冷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日本的水声监听系统便被低调地用于侦察中国潜艇进出太平洋的活动。此系统于2014年完成升级,探测准确度和精度均大为提升,且正在沿第一岛链拓展。与之相比,美国近年来聚焦台海和南海部署机动化、无人化和小型化的新型综合水下监视系统,联合盟友构建遏华水下侦察链则更为人熟知。【3】当前,美国大力推进对华综合威慑军事战略,美军在中国近海水下态势感知活动的进攻性更与日俱增。
从目的上看,美国在中国近海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建设主要是为美军重夺军事主导权建设作战环境。美国承认中国已基本掌握第一岛链内基于“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军事主导权,既在水面和空中军力上失去对华优势,也无力阻止现代化的中国军队“军事冒险”。美国希望以核潜艇为主力的遥遥领先的水下力量扭转不利的军事局面,并产生最大化的军事影响力。服务此目的,美国正常态化运用固定阵地、移动部署及其他辅助性的综合水下情监侦手段收集和分析中国可能进行“军事冒险”的南海和台海等关键海域的海洋地质地貌和水文及水声环境等数据。
通过水下作战环境的情报准备,美军努力达成两个具体目标:一、压缩中国潜艇的活动空间。美国的海洋测量船、反潜巡逻机和无人潜航器(UUV)等齐集西太,依托韩国、日本和菲律宾,在第一岛链内外进行大范围的海洋测量和反潜作业,持续切割和破坏中国潜艇的活动空间。如果中国的常规潜艇和核潜艇无法安全地水下航行,也就谈不上对敌产生威胁。二、支持美军主力舰艇的前沿军事活动。水下态势感知既要为美军的航母和核潜艇等主力舰艇在中国近海活动提供相应的水下环境信息,也要通过前置或伴随的“扫海”反潜作业排除这些高价值目标面临的水下威胁。如此,美国就通过赢得前沿潜艇与反潜竞争,不仅否定了中国在近海的军事优势,也强力展现了在前沿进攻性威慑的姿态,并为中美军事冲突做准备。
具体到手段上,美国在中国近海水下情监侦活动的进攻性更显而易见。得益于科技进步,美国得以运用众多的无人化、隐身化和智能化水下装备频繁在中国近海搞抵近侦察,甚至一些航行到沿岸的无人潜航器经渔民捡捞曝光。在深海,美国运用以综合水下监视系统为主的水下、水面、空中、太空和岸上等全域情监侦方式对中国潜艇的水下航道和待机区等关键海域进行阵列式和常态化的联合水下态势感知作业,全面侦测水下态势。一旦发现中国潜艇行踪,美国便会单独或联合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盟友进行反潜作业。作为美国对华军事威慑的前沿,美国在中国近海察打一体化的水下活动将会更具进攻性和实战性,如在“分布式海上作战”(DMO)概念下部署具有作战能力的无人潜航器。
在中国远海:预防性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
美国高度警惕中国潜艇在远海的活动。中国潜艇经常走出第一岛链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训练和护航任务,但尚无明确证据显示这些潜艇已在远海战斗执勤。然而,美国一直紧盯中国潜艇在远海的踪迹,反复热炒相关潜艇现身海外及背后的野心和威胁。在以“中国海上威胁论”凝聚与盟友和伙伴的共识基础上,美国一如当年对苏联潜艇的全球反潜围堵,预防性地力推水下态势感知等安全合作,以应对未来中国潜艇的挑战和威胁。
美国正在加强与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的水下态势感知与反潜合作。美国密切关注中国潜艇向东穿越岛链后的动向,五角大楼曾预估中国将在2016年首次派遣核潜艇在太平洋威慑巡逻。【4】美国在北太平洋纵深升级针对苏联和俄罗斯潜艇的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应对中国潜艇,在南太平洋则与视南太为“后院”、担忧中国核潜艇可能活动的澳大利亚加强水下安全合作。后者以亚太“副警长”自居,不但频繁派遣海空力量在中国近海参加美军主导的反潜行动,而且已将“威慑和防御中国的海上强势”的反潜战确定为“奥库斯”(AUKUS)合作的重点之一。【5】2023年9月,澳大利亚刚与美国的防务承包商签订了升级SEA1350MUTR水下追踪系统的合同。【6】接下来,澳很可能与美一起整体升级建于冷战时期的环澳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向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纵深扩大探测范围,并接入美国的水下态势感知系统。如,美国2023年5月已批准向澳出售远征版拖曳阵列监视传感器系统(SURTASS-E),加强后者“探查敌人潜艇的能力”。【7】
美国在印度洋构建水下态势感知网络较晚,却也早于中国潜艇的活动,且正以印度为主要反潜合作伙伴。虽然美国并未在印度洋针对苏联潜艇部署综合水下监视系统,但是美日2005年启动的“鱼钩”(Fish Hook)水下防线已计划延伸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8】而美军确认中国2014年才首次派潜艇前往印度洋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首次访问沿岸港口。【9】此后,美国担心中国潜艇向印度洋突围,转而积极与印度进行反潜合作磋商,分享相关敏感技术。除了接连出售多架P-8I和MQ-9B等先进的有人和无人反潜巡逻机外,美印在关键水域举行双边和多边反潜演训已成常态。2018年12月建立的“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IFC-IOR)是“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计划的重要节点,水下态势感知是海域态势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也有意与美国在马六甲海峡西口共建预警中国潜艇进出的“鱼钩”系统。
针对性提升水下态势感知水平
除了在中国潜艇活动的区域进行预警和反潜围堵外,美国还注重提升水下态势感知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其重点在于针对中国潜艇隐蔽性愈强、活动范围愈大、海上安全风险愈大的特点,努力提高前端感知能力,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情报作业链条。
为了准确和快速“抓住”中国的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美国大力开发和应用前端感知技术。一、持续升级综合水下监视系统。美国根据深海反潜战需正开发立体式、融合性的新型水下监视系统,并着力克服传感器间及与情报作战系统的通讯难题。二、开发新的感知手段,如三维成像声呐和更灵敏的磁异探测器,尤其是研发新的无人化和智能化平台及侦察设备。除了用无人潜航器进行海洋调查外,美国还正开发具有扫描潜艇、窃听光缆等功能的无人潜航器。三、研发攻防侦功能兼具的水下平台。作为水下作战攻防侦一体化新样式的倡导者,美国已经或计划开发攻击型无人潜航器和智能水雷等多款具有信息收集功能的武器。
美国在强化水下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努力更值得关注。在水下网络中心战理念下,美国趋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下态势感知系统的多数平台具有程度不一的信息处理能力,平台间数据交换也减少了信息处理的链条,但是系统产生的大部分信息数据仍需要传输到大型水面平台乃至观测站和信息中心等岸上设施处理。【10】2022年10月,美国将位于华盛顿州惠德比岛的海洋处理设施命名为“海底监视司令部”,负责升级综合水下监视系统,这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正在针对中国重启冷战期间的“水下间谍”计划的标志。【11】不过,相较于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布设水下感知平台及设备引人注目,美国如何在联合情报流程中进一步高效处理收集到的信息数据更为关键。具体到印太水下态势感知能力建设,美国除了不断增加固定和移动海上多功能平台外,早在升级在日本的水声监听系统时就在青森和冲绳增设了两处观测站。近年来,美国也努力寻求在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印太沿岸国家建立更多共享式的情报分析站点以支持在中国近远海遏制中国潜艇的水下态势感知网络。